請問大家現在買房的時候,會用實價登錄的價格去殺價嗎?
比如同一條路上的價格,已經挑選過屋齡跟樓層了,價格從41萬到46萬都有,大家會用一坪41萬去殺,還是會取中間43萬去殺呢?
我個人都是看週邊物件成交價的中位數是多少,然後以中位數去殺價,因為最低價跟最高價,基本上都是特殊案例,不足以代表整體行情,而平均數又會因極端值而遭拉高或拉低,因此用中位數會準一點。
不過因為實價登錄不是即時行情,有三個月的落差,而這三個月可能又會跌一點,所以我大概都會用中位數的價位,打個85折左右去試水溫,畢竟用最低價再打折去議價,成交可能性實在太低了。
是我的話是會從41殺耶....不過也要看地段啦,畢竟有人以41萬的價格買到,就可以試試看,有試有機會阿@@
會拿來當參考啊,而且買菜買衣服都要殺價,買房子更是要殺價啊。不過有時候同一區路段不同也有差,也要考慮案子本身的格局建材等等,價格再做增減,不然會被當成奧客。
如果不是特別高或特別低的樓層,個人會傾向以中間的43去殺;但是如前幾樓所述,實價登錄有3個月的誤差,因此如果該區不是價格特別堅持的區域,就會再以八~九折左右殺價。(視該區表價與成交價落差大小)
即然有41萬的價格,當然就不用太客氣,直接用41萬去殺,再慢慢往上調
一棟房大樓的房子坪數不盡相同有大有小坪及採光面.面向的不同,所以出價也要不同不能一改而論.認真勤勞看房子可能比看時價登錄來的實在些.
看景氣囉
現在的狀況 想必絕大多數都會拿41 甚至40或更低去殺
相對地如果是景氣好時
別說43 可能連46.47或48 賣方也不見得會賣
每間房子 都有獨立性
不可能有所謂公定價多少
實價登錄查詢系統有其參考性,但有個容易誤導的盲點,是預售屋買賣,在與起造人或建築業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才會一次全數申報。然而,由於代銷業者與起造人或建築業委託代銷契約常常一訂就是2~3年,通常都是成屋蓋好、交屋後才一次申報,導致申報的行情往往是2~3年前預售的行情。這也造成實價登錄查詢時,許多「1年以下屋齡的大樓」比其他屋齡大樓成交行情低的現象。
看似要仔細一點還是粗略的估法,
若粗略,可以從最低開始,畢竟有行情在。
若仔細一點,還是要看個案做調整,因為
畢竟不會有2個一模一樣條件的個案,頂多類似,
但成交時間也不一樣,所以基本上行情就是在這
區間範圍。
剩下的,就是你談價的功力了。
實價登錄查詢系統有其參考性,但有個容易誤導的盲點,是預售屋買賣,在與起造人或建築業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才會一次全數申報。然而,由於代銷業者與起造人或建築業委託代銷契約常常一訂就是2~3年,通常都是成屋蓋好、交屋後才一次申報,導致申報的行情往往是2~3年前預售的行情。這也造成實價登錄查詢時,許多「1年以下屋齡的大樓」比其他屋齡大樓成交行情低的現象。
樓上說得沒錯!車位坪數與價格拆分,實價登錄時,許多地政士、仲介或買方沒有將車位的坪數和價格,從總坪數、總價中拆分出來,導致建物每坪單價算出來太低。查詢時最好點開每筆資料的「交易明細」自行試算會比較準確。
幾乎都是車位 單價分開算了
看到特殊價格一定 內部親人 自己移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