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案的公設比最少30%起跳,
但是,很多公設因使用性根本不高,有建築師說是建商灌坪數最好的虛坪工具,
真正合理的公設比,12層樓以上應小於25%才對,
各位怎麼看?台灣公設真的太高了嗎?
一直都覺得台灣的公設高的很不合理啊!而且很多都是無意義的,要不是已經習慣社區大樓,真的很想寧願去買小公寓型的。
現在的新建案大樓就像洋芋片一樣,真正實品物只有一點點大部分都空氣...
其實公設比是看建商的良心,恐淪為建商灌坪數的工具,並非人人都會使用所有公設,也不是有就更加分的附加設備,而是花錢買來的~許多社區大樓必備的公設,卻常因使用率少或養護費用高而荒廢,但早已算在公設比內,包含在房屋總價裡,所以應該要考慮公設的實用性,必要性,再做購屋打算~
公設比高但可用的公設卻很少,這就該懷疑房子坪數是不是被灌水了.覺得應減少一些用不太到的設施來減少公設比.
其實真正原因是
台灣的建物登記管理和土地是切開來的
因此變成所有的地上物通通都得"登記"在某人名下
不能像國外那樣 公共設施共同由社區住戶持有
再加上幾次大樓火災讓官方修改建築法規
要求八樓以上要設雙梯
其實如果開發商因此不要再規劃一些休閒公設
或是雨遮這類根本用不到的虛坪
公設比是不會一下眺那麼高
但是以往吃慣的肥肉怎可能讓它溜走
所以結果就是現在這樣的狀況
自此集合住宅建築物的公設比爆增到30%以上
如果坪數比較小 甚至40%上下都不稀奇了
說實話 如果想要避免買這種虛坪多的產品
可能就真的要鎖定比較新
適用雨遮屋簷不(予)登記及計價的案子了
但其實公設比還是不低
這本來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呀,一直以來大家不都這是麼玩的,若改變不了他也就只能接受他了,不然要公設比少的也只能往2~30年的中古屋去找了......
現在很少能找到公設比較低的房子了,我自己是這樣認為啦
如果真的要買,就只能挑建案,選一個自己能接受的,
不然再怎麼樣,線在買房子都是一定會買到公設的
公設多的建案,要付出相對多的管理費,若真不常使用公設,建議還是尋找符合自身需求的房子就好,以免增加負擔。
消費者也可以從旁觀察,若公設比高,但可用的公設卻很少,這就該懷疑房子坪數是不是被灌水了!
現在公設登記很多元、很複雜,如果對於坪數與空間概念不是很清楚的人,建議買新成屋,現場全部完工,直接到各個案場去比較空間感,最好是拿尺去量,貨比三家不吃虧。
現在的房子公設真的一個比一個還高,卻偏偏沒人管...要買房的小市民就真的只能接受了
一般而言,集合式公寓或透天為10~15%,一般住宅華廈為18~22%,套房及擁有中庭花園的社區式住宅為22~28%,辦公大樓約30~40%,而休閒式住家,就看附設的休閒設施多寡,多的話的確會高達30%以上,
買房子還是要看建商規劃的那些設施是不適合自己,若不適合無需考慮,以免增加購買房屋的價位。
公設並非實際坪數,可以說是建商的良心,以停車場為例,一般平面車位約8~15坪、機械車位5~8坪,但車道也併入計算,容易遭不肖業者灌水,縮小車位實際坪數,確灌入住家坪數,增加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