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準備要首購的屋主,最近看了不少房子,我一直覺得很奇怪,有個疑問,為什麼公設是用比例計算,不用定額或人口使用者付費?
例如現在一般的公設是35%,買50坪@50萬,公設佔17.5坪=公設花費875萬
買20坪,公設佔7坪=公設花費350萬
為了買大一點的坪數,多花500多萬公設錢實在很不值得...
「低公設比不代表使用面積大」,建商仍可能在建物登記項目動手腳,最好留意別輕易被業者的「數字遊戲」所迷惑。
「低公設比不代表使用面積大」,建商仍可能在建物登記項目動手腳,最好留意別輕易被業者的「數字遊戲」所迷惑。
樓主的意思是說~ 同一個建案 我買的坪數大花在公設上面錢的比較多,相對的買坪數小的花在公設上面的就比較少,以後付管理費也是照坪數的比例去算的,但是兩者的享用公設是一樣的,算起來好像是買大坪數的比較吃虧,個人也覺得很多的計算跟法規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改變也就只能接受了......
大家都知道買公設很不值得,但沒得選擇啊,就是這麼殘忍~到處都是高公設的房子!!
找低公設比房子,25-30%較合理,找公共設施少,公設比愈來愈低,一般社區、超高大樓公共設施多、公設比愈來愈高,至少33%以上, 空間大、大廳很有氣派,購屋者選擇多樣化。
坪數越大,等於是與居住的人口數成正比,使用公設機會越高越多次,相反小坪數,人口數越少,使用相對少~
依現行法規規定及視買的房子大公及小公使用比例去計算公設比比例,所以一個社區房子坪數不同,公設比例也會有所不同。
我也覺得用坪數好沒道理,很有多公設根本是完全用不到的,而且有時坪數大但只有一個人住就真的很吃虧,如果用人口數或是使用者付費感覺會比較公平。
我也覺得用坪數好沒道理,很有多公設根本是完全用不到的,而且有時坪數大但只有一個人住就真的很吃虧,如果用人口數或是使用者付費感覺會比較公平。
不合理的法規多的是,像我平均一個月開車不到兩三次,可繳的燃料稅跟天天開車的人是一樣的......
既然是公共設施(面積)
則所有社區住戶持分的理論上一樣多
但一般來說 一個社區不大可能只有單一坪數規劃
所以不可能用數值 而是用比例
比如持分是10坪 對40坪和30坪戶別來說
公設比當然就不同
買大坪數只是室內坪數大小而已,公設部分的坪數應該平均給所有住戶算,所以若是定額計算或是用戶籍人口數不是比較合理?
據某些建案,並不需要買公設,房子總價是以該套房總坪數乘以每坪價格計算,至於公設部分因為屬於社區住戶共有,則是負擔在社區每個月的管理費內,供參考!
這就像是買坪數越大,土地持分也是越多的原理一樣吧...
房屋實坪制,管他幾坪的公設,建商會將成本直接算進室內坪數賣給你,那就不必感受公設比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