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房價這麼高,買公設站了3成,等於去了好幾百萬,所以盡量挑選公設比低的房子比較好,因為是第一次購屋,想請問公設比多少是正常的?多少就算是低公設?低公設有沒有什麼缺點??
影響公設比其中一項原因就是住戶多寡,早期老公寓看起來好像完全沒有公設,但實際上是隱藏在主建物裡或是20年屋齡以上的電梯大樓及公寓,因建築法規規定陽台不列入計算建築面積,屋主還可以把未計入的陽台面積補登在權狀上!所以買房時只有問清楚才能避免權益受損~
現在公設比30以內都算低公設了,個人喜歡公設越低越好,不然用不到的公設,都是在浪費錢罷了。
而且要小心有一些建設公司,會把停車位車道也算到公設裡面,連沒有買車位的人也要分攤車道面積。
這個完全看人的需求吧 想要有公設的就要買公設 不想買公設的就挑沒健身房 沒KTV那種低公設的建案 看人啦 不是每個人都給你同樣答案
公設比的高低並沒有一定的好壞與否,要看自己的需求,有些公設比高的房屋,會有完善的休閒設施,但如果鮮少使用這些公共設施,只是增加購屋成本,還要支付後續的維護費用。而公設比低的房子,實際坪數比例較多,但可能沒有電梯、沒有管理員,所以各有利弊得失。
現在很難買到真的低公設的房子了,差不多都30%以上,意思是10坪裡面有3坪是公設,真正能使用到的室內空間很少,公設真的取決於自己用不用得到,如果用不到又要多花錢是真的花錢買辛酸的。
我自己是覺得那些視聽室、游泳池的久了就會荒廢用不到,如果要買也是傾向找低公設的,但是現在的房子公設比都好高,30%以下就算蠻低了。
買公設比低好或是不好,看個人生活機能需求,我會買公設比低的房子,政府為居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不少,增加公園、運動中心、托兒所....,買房前先調查環境、購物、公園,大都確定可買低公設比房子。
建築法規規範8樓以上的建築須設置雙逃生梯、11樓以上須有排煙室,因此市面上低公設比的大樓,大部分是7~10層、地下室僅開挖1層的低矮大樓,這類產品雖公設比低一些(約差5%),但可能會有停車格不足、休閒設施稀少的狀況。
買屋若想買大廈和有各種設施在裡面就不會有太低的公設.公寓自然公設也是比較低,購屋前先衡量自己的需求再買免得日後買到都不會用到的公共設施.
有的是計算公設比時不計停車格面積,就變得很低了,一般低於30%的公設比應該就算是低的了,有些建商對於壓低公設比很在行,會將停車格可能會畫得特別滿,連帶讓車道跟著變狹窄,日後住戶停車難度也比較高,有得連進出都困難。
地下室開挖樓層、車位規劃方式,也會決定公設比高低。但也和基地條件有密切關係,有些郊區基地大,可以擁有豐富的休閒設施,公設比也不見得會高,約僅31~34%!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特別喜歡使用公共設施的人,會希望愈低愈好。
因為公設比愈低,代表室內空間的使用比較大。現在的案子來說,
公設比都在三成左右,所以若能買到低於三成的公設或接近,都算是ok的。當然,根據建築相關法規,公設還是要有一定的比例,基於居住者的安全性來考量。
台北市土地難找,有不少新大樓基地不到百坪,公設比動輒40%以上,內湖區甚至有棟基地48坪的華廈公設比高達52%,所以在蛋黃市區大樓若是坐落在狹小的基地,就必須留意公設比是否偏高,而中南部一般建築基地較大,公設比最高頂多在36~40%。
我也是會想找低公設的,能接受基本的公設就電梯間、樓梯、門廳、走廊等,若還有其他的公設應該就不會考慮,不然每個月管理費應該也會比較高~
這個問題好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完全看每個人對公設的想法及運用;我個人就很喜歡能夠不用跑運動中心人擠人的運動或是游泳,但相對就要付出更多的費用才能有足夠的生活空間囉!
能買到低公設的房子當然好,不過現在新建案公設通常都在30%以上,要買到低的其實也不容易。
有些較大坪數的建案,銷售時每戶配置2-3個車位,雖然營造成本、公設比都高,但是多賣一個車位還是划算,仍會開挖地下5、6層,對於這種建案,我個人是極不喜歡,像汐止的超級花園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