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建案在廣告文宣上都說「自住兼投資」一舉兩得,用來說明該建案的特色,吸引購屋族,但事實上,自住考量的環境學區,與投資考量的增值潛力,根本是大不相同的標地,甚至連房屋格局及條件也都差很多,真的會有自住兼投資的好建案嗎?若是真有,賣房子的銷售人員不就先卡位了,還拿出來賣做什麼?
搞不好賣房子的人自己已經先卡位買一戶了
你怎知道?
與其說自用兼投資是行銷話術
不如說這是華人一直存在的思考(迷思)
事實上版主說得沒錯
自用和投資 考量的點確實有點不同
但其實國人買房自用也認為自己是在兼投資
也難怪業者都要這樣標榜
自住不等於投資!
這是事實啊 難道你買房子不會想說未來會賺嗎?? 別騙人了好嗎 嘛都多少會想說以後可能會漲一些些 不然哪有勇氣買下去咧??
自住報酬率雖不高,公園、學校、圖書館、運動中心等...附近環境一樣優勢,房屋一樣有増值不少,大都父母為小孩買房子以環境為主。
其實只要把兩邊的標準各降低一些,就能達到自住兼投資兩相宜了。
您想投資房地產嗎?如果抱著賣不出去可以出租的心態,這樣永遠賺不了大錢,成功的投資客思維是~房子是拿來賭的,不是拿來住的,應認清投資不是人和屋子的關係,而是錢和屋子的關係,只要有漲幅因素,投資客就會進場,所以投資角度來說,是完全不會考慮住的品質,只考慮潛力增值。
[自住兼投資]的講法在以下這些情況是合理的:
1.透天店面樓下出租,樓上自住。
2.兩房以上,一房自用,另一房出租。
3.日租套房,平日自用,假期出租或者反之。
不過,以上的情況都不會是建商廣告的訴求。
建商廣告的原意我想是[自住或投資]
買房子之前,應該先考慮動機,自住或者投資。而投資又分成轉售獲利或穩定收租。從房子選擇上,策略有所不同:
1.自住: 考慮生活機能完善且符合本身需求的,包含現在與可預測的未來(例如結婚、生子)。先考慮個人財務能力,把獲利放一邊。因為只有一間自用住宅,房子漲跌都跟你沒有關係。
2.轉售獲利: 為自住以外的房子。考慮未來誰會接手?有獲利空間嗎?賣不出去後果如何? 兩年奢侈稅限制如何因應? 通常成本較低且有較大獲利空間的房子位於未完全開發的重劃區或未來捷運站區,這類的房子不易出租或租金較低,投資者必須有能力負擔出售前的成本(自備款定存利息損失、貸款利息、地價稅,房屋稅、管理費、水電基本費)。也要考慮未來的外在風險(金融管制措施、都市計畫變更、土地公告現值提高、景氣信號)。總之,先考慮風險再考慮獲利一定比較好。
3.穩定收租: 為自住以外的房子。考慮租給誰? 租金報酬率如何(租金行情、租期、貸款利息、空置期房租損失、 出租廣告費或仲介費、裝潢家具折舊攤提)?、持有成本(地價稅,房屋稅,空置期管理費與水電費、修繕費等)如何? 通常建商廣告中計算的租金報酬率都是以區域行情租金的上限再灌水,成本只算房屋本身購入成本,提醒各位一定要精算。包租婆、包租公不是人人能當。
買房子,原始目的非常重要。先找對方向,才能找對產品。否則當不成自住客或投資客,由於住戶太少,倒是跟警衛變成好朋友。
樓上大大說得沒錯,包租婆、包租公不是人人能當,我一個朋友前年投資了好幾間房子,想著譽受屋的付款輕鬆,將來坐收租金,結果不是房子租不出去,或不穩定,連房貸資金都被銀行卡死..後來想賣賣不掉..結果慘賠,其中一間還遭法拍..只能說,在這個房地市場中,不了解實際是況,真是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
「自住兼投資」當然是廣告詞,但也是有可能的,雖然自住與投資角度看法不相同,但是是有些房子地點不錯,對重視地段的人來說,短期自住是很OK的,將來換屋脫手時,因位地段好,有增值的可能性也不小,所以自住兼投資是絕對可能的,只要買房子時要釐清自己的定位是什麼,自己住的生活品質和投資轉手賺錢熟輕孰重,再捏捏自己的斤兩選擇好房子!
說是投資是騙局的一種,是建商興建更多房子以此賺錢,這個過程都隨著投資客炒家的支撐大幅增加而持續進行,但到了政策打壓或經濟走軟的時候,加入投資遊戲的新投資客漸漸不夠,負擔就成為真正需求的是民重擔了。